<noframes id="pfdpb">
    <noframes id="pfdpb">
    <noframes id="pfdpb">

    <address id="pfdpb"><form id="pfdpb"><th id="pfdpb"></th></form></address>

    <form id="pfdpb"></form>

          <noframes id="pfdpb"><form id="pfdpb"><span id="pfdpb"></span></form>

            當前位置:首頁 > 大美宜都 > 文潤宜都

            文潤宜都

            童年萌萌事兒
            發布日期:2023-06-21 來源:潘祖德 編輯:宜都融媒體

            潘祖德

            時至五月尾,江霧繚繞的小城,氣溫上揚仍覺乏力。

            午后陣雨剛過,即現陽光溫柔邂逅,森林城上空架起一道美麗的虹。綠化帶、安全島、社區廣場、大小公園,繁花似錦。清江河畔,綠樹掩映的美麗校園,多株石榴格外亮眼。水洗般的綠葉叢中,露出微風搖曳的小鈴鐺,火紅的榴花如掛在嫩枝上的小燈籠。

            孩子們愛上機器人

            恰逢“5·30”全國科技日,喜送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騰云升空。轉眼又是兒童節,教室里,孩子們不光唱歌跳舞、追逐嬉鬧,還有不少人玩起魔尺、魔方、九連環和七巧板。一張張笑臉如花綻放,一件件制作飽含靈氣,無意中也喚起我惦記童年那些萌萌的事兒……

            自幼生活在鄉村,青山綠水是我眼中“畫”,草木蟲鳥是我課外“書”。一種花草真能“圓夢”?結香花開啟我的追夢行程。

            結香花

            這是家鄉常見的一種植物。最先知道它的俗名叫“夢花樹”“打結樹”“夢冬花”,還有一些五花八門的名字沒有記住,唯獨“結香花”的學名是從書本上了解的,讀起來反倒有些陌生不順口。

            生活中的許多現象是滑稽的,比如當今孩子,老師教的歌曲他容易忘詞,《孤勇者》《挖啊挖》你不用教他也會,而且唱得準。

            說來奇怪,一種普通花樹,怎么就跟“夢”扯上了?兒時,我跟無數小孩一樣,迷上什么總愛纏住大人刨根索源,惹惱了他們還會給你臉色,要不挨一句訓:“少裹些沒用的,打破砂鍋問到底!”

            反正臉皮厚,隔一會我又問。還是外婆有耐心,閑暇之余就告訴我:“祖宗傳說,清晨夢醒,趕緊給夢花樹打個結,這樣可把好夢變成現實,還能把壞夢(噩夢)化解消災,讓自己順心如意?!?/span>

            原來,結香花成為“圓夢花”是這么個來歷。靜心琢磨,或許是老百姓以花樹寄托自己的訴求,期盼美夢成真、祥和安寧。

            可那時,我心中還存疑小“疙瘩”:花樹遍地有,為何偏偏稱這樹為“夢花樹”呢?天冷的時候,父親帶我到屋旁的夢花樹旁,指著尚未綻放的花骨朵,“你看,這低著頭的花苞,像不像沉睡了在做夢?還有這柔軟的枝條容易打結,讀書人管它叫‘連理枝’呢!”

            人小話多,可對一些好聽卻有文學含量的詞句并不理解,畢竟那年月孤陋寡聞,在鄉下除了讀幾本小人書,連電燈也沒見過。

            直到上中學,翻閱的圖書多了,老師也為我們答疑解惑。這才弄明白,結香花不僅是顏值高的觀賞植物,還具有養陰安神、明目祛翳等藥用價值。有趣的是,父親說過的“連理枝”也有了印證。

            據說,這種花樹自古就被稱作“愛情樹”。相傳,秦王嬴政時期,一窮小子愛上富家千金,因為門不當戶不對,二人便約定在結香樹上打結了卻這段姻緣。本想扭曲的枝條,會斷送水分成為“枯枝”的,哪曾想到了次年春,這樹仍結出艷麗的花朵?!斑B理”真誠感動了秦王,為安撫天下臣民,嬴政特下旨賜以真愛青年“金婚”。

            此后,民間單身男女常在夢花樹打結許愿,期待能盡快找到自己如意的另一半;相愛的男女訂婚,樂于在枝條上打結,寄寓“長相廝守,終身為伴”之美。由此促成人世間一樁樁美妙的姻緣。

            那些年,鄉娃二狗家菜園邊,一株多年生夢花樹,打結的圈圈滿滿當當,像老農腿肚上靜脈曲張;急煞人,狗娃一等再等,卻不見媳婦過門。好在后來北上務工,他才有幸帶回一俊俏姑娘成婚。

            夢就是夢。夢終歸是要醒的,但沿著夢的方向堅毅前行,興許能成功到達目的地。所以,在鄉民心中,結香花永遠是幸運花。

            在孩童眼里,花草為伴,小蟲子也是他們的“寵物”。城里娃雖見識寬泛卻少碰泥土,在感觸野外的事物領域,遠不及鄉下娃的條件得天獨厚。小時候觸碰昆蟲蟻螄,還真就實證了這點“意思”!

            美麗蝴蝶

            蝴蝶、螞蚱、蜻蜓、甲殼蟲什么的,都是孩子們熟悉的“玩伴”,唯獨蟻螄卻不常見。這蟲子體小,慣于隱藏,面對獵物卻性情暴躁;常生活于墻根、土堆、山坡等僻靜處,稍留意可見蟻螄的“家”。

            小精靈源于蟻蛉、歸于蟻蛉。形似蜻蜓的蟻蛉,誕下蟲卵便孵出蟻螄,蟻螄成蟲破繭又羽化成蛉。蟻螄即為蟻蛉的幼蟲期。

            蟻螄的體態和生理結構都很特別。形若紡錘,通體暗灰或暗褐色,扁平頭生有鐮刀狀大腭,這是它向獵物發動攻擊的口器;它的前胸較小,中后胸較發達,腹部肥大,體表有毛;按常理,“吃喝拉撒”應是自然界中所有生物的基本需求,而蟻獅例外,竟像貔貅一樣只顧吃喝無排泄,原來該廝并無肛門,這讓科學家也覺得十分奇怪。

            “小不點”生來就有不同癖好。想刷存在感,便會在地面留下一個個漏斗狀的窩,名為蟻穴。細土鋪面的錐狀坑,看上去做工精致,實際是捕獲獵物的陷阱。凹坑醒目,卻不見“主人”蹤影。

            兒時極易上當。見了蟻穴,大孩子騙我們趴在地上,用指頭輕輕勾開穴底的土,吹噓有寶物內藏。等你慢慢扒出靜臥底層的恐怖“怪物”來,大多嚇得一聲尖叫。一旁誘使你出洋相的熊孩子,瞬間會樂得在地上打滾。哎呀呀,這蟻螄的“長相”確實不夠意思。

            蟻螄捕食示意圖

            當然,蟲子也不可貌相。像初見蜘蛛一樣,吃驚之余一睹真容,我又覺得這小蟻螄挺可愛。在學校,見識多的老師介紹過,蟻螄本是蟲,大名加有蟲子旁;可它又是螞蟻的天敵,也被改寫為蟻獅,理解為吃螞蟻之“獅”。瞧著那雙刺吸式口器,還有穴中僵硬的螞蟻尸首,我想象著蟻螄應該是優雅地吸食,而非孩子眼里的“吃”相。

            由此,我對蟻螄的生活習性頗感興趣。上學后,向班主任借來一本老掉牙的科技辭典,說來也巧,這東西的簡介還真被我查到。從條目中得知,這小蟻螄太不顯眼,以致很多人叫不出它正兒八經的名字來。小時候,我也僅會叫它“退退蟲”“地牯?!睅讉€俗名。

            蟻螄穴

            漏斗狀的蟻穴挺有意思,原來是專用來對付螞蟻的機關。

            秋天的屋后山頂,夕陽照耀著眾多蟻穴。我蹲在地上,睜大眼近距離觀察其中三五個,發現的秘密是:一旦有螞蟻誤入穴中,潛伏在穴底土中的蟻獅立馬感知,隨后閃電般彈射砂土,迅速將到手的“盤中餐”拖進土中吸食,最后將螞蟻尸首拋棄在蟻穴荒地。

            這一過程,看上去前后不過幾分鐘,對蟻螄來講就是一頓“家常便飯”而已,留給螞蟻家族的卻是一場災難。并且,這種災難每天都可能重復發生,除非小家伙吃飽喝足躲在沙土中呼呼大睡。

            你瞧,一大陣黃螞蟻,正拖一條曬枯的“燒烤”蚯蚓路過此地。幾只胖胖的螞蟻“監工”,自己不干活,只顧圍著忙碌的蟻群瞎轉悠。其中一只好奇心強,無意中溜至蟻螄穴。這送上門的禮物,蟻螄還會客氣嗎,一不小心“哦豁”,三兩下“蟻”便被“螄”吸食。

            自制玩具槍

            面對奇妙的大自然,孩子們往往是小心翼翼地觀察,這種玩法我視為“學徒”式沉浸體驗??蛇€有不少玩法是另一番姿態,像動手制作卡槍、滑車、捕鼠器,其主動做派儼然是大“師傅”模樣。

            童年娃愛玩槍,這是公開的秘密。過去的雞蛋才賣幾分錢一枚,家里積攢下來的,都是準備用來稱糖買鹽打煤油的。農家孩子想“破費”買個像樣的玩具槍,都算得一件“愛你沒商量”的大事。

            不指望去買就動手自己做唄。以前的孩子,尤其是男孩,動手能力都是頂呱呱的。比如想做玩具槍,有的用木頭、竹子或鐵絲去做,有的廢物利用,把別人扔掉的玩具改成能發聲或噴水的小槍。

            我的動手能力不大強,只會仿制一些簡易的卡槍之類:找一根舊板車輪的鋼絲,擰成U型狀,讓絲頭彎轉對著螺帽凹處。用時,撥點火柴頭藥粉裝在凹帽里,再手握卡槍使勁一磕——“叭”的一聲脆響,原來經猛烈的“哐當”撞擊,引發氯酸鉀等化學成分爆燃。

            簡易捕鼠器示意圖

            自做簡易捕鼠器不難,卻很奏效。小時候,對付土房子的那幫神出鬼沒專偷吃米面油的家伙,可謂斗智斗勇,法設盡、難逮住。

            小玩意的智商不可低估,買來的鼠夾它不鉆、鼠藥它不吃。最后逼得我“土”法伺候:找來一廢舊油桶,在離口面寸許高處打兩小孔,橫插一根鐵絲;再剪一塊比桶口略細的圓紙板,固定在鐵絲上;桶內裝少量的水。用時,紙板上粘一些誘鼠的谷子或米粒。入夜,幾只老鼠發現紙板上的食物,想蹲在桶沿又吃不著,只得撲向紙板……圓紙板負重旋轉,一陣“噗通”聲響過,頑鼠終于落水。

            老水井

            童年的踐悟力是特強的。老家門前有一株大柳樹,樹下是一口古井。井水一米多深,冬暖夏涼。每臨春夏,我們小孩喜歡上柳樹干兩件事,一件是抓“金剛”(金龜子),另一件是用柳皮做“吹吹”(口哨)。一次,我和小伙伴正用鐮刀切割柳枝,在枝條上完整取下嫩樹皮做口哨。最后一道工序,要把手指長的皮筒一端捏扁,再用小刀輕輕削薄半厘米。這時,一小弟剛買的鉛筆刀不小心滑落井底。

            貌似一想,撈起小刀該是多容易的事。我迅速找來帶有枝丫的竹條、樹枝還有鐵絲等,一一伸進水里可怎么也鉤不上來。這時,小團隊都不服氣,恨不得立馬跳下去用手摸上來,可井水深且很涼,誰也不敢貿然行動。急中生智,忽然間我心生一計覺得十拿九穩。

            原來,家里有廢舊廣播。我想到小喇叭的尾部,有一塊熱水瓶蓋大小的圓柱磁鐵。跑回去取下磁鐵,找來一片紗布,然后我用布包裹磁鐵,系上細繩吊入水井。很快,小刀被磁鐵吸了上來……

            孩提歲月也是充滿幻想的年代。紫薇樹“怕癢”,是不是像人一樣有“癢覺”神經?天空的“走星”“掃把星”屬于何方神圣?兒受驚嚇,父母深夜舉燈、抱孩子照著水缸里的倒影“叫魂”,又是怎么回事?知識短缺,近乎一張白紙,科學與迷信充斥童年思維。

            清江小學學生比拼七巧板

            環境改善,恰如石榴樹生逢校園沃土,茂盛與美麗“指數”必然會雙雙倍增??茖W素養的達成亦如此理,學校主戰場與社會大課堂有機銜接,兒童的探究欲望、探索成效,才可能發揮得超乎想象。

            六月,成為孩子們的季節。朝陽噴薄而出,霞光映滿山坳。幽谷深處,一泓明亮的溪流與山石碰撞,不斷濺起晶瑩的浪花;伴隨“咚咚”的水聲蜿蜒前行,淌過肥嫩的草地,一路奔向遠方……

            作者簡介

            潘祖德,湖北宜都人。湖北省學校文化研究會會員,宜昌市作家協會、市散文學會、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,宜都市故事學會執行主席。勤思考,樂練筆,重口碑;摯愛美麗鄉村,感悟百姓生活,嘗試筆觸育人。多件作品散見報刊網媒。

            • 熱點推薦